这里有帕勒莫,这里有因扎吉,这里还有田中斗笠王,这里还有穆萨纳里……如果前两个星光熠熠的名字还能让人联想到“丰田杯”,后两人就似乎只配得上喽啰出场的滑稽小曲。并非对亚洲冠军浦和红宝石以及非洲冠军萨赫勒之星的头牌心有芥蒂,只是在出现在欧洲、南美的顶级俱乐部对抗舞台上的他们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磅礴大气的名字也掩盖不了该项赛事形同鸡肋的事实。AC米兰、博卡青年不但在半决赛中双双取胜,连比赛过程都惊人相似:慵懒拖沓过后,只利用明星球员几秒钟内的灵光乍现就换得了整场比赛的胜利!
诚然,强弱者之间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球员个人能力上的差异,但欧洲、美洲俱乐部在和亚洲、非洲俱乐部的直接对抗上体现出的却是“超比赛”的优势——博卡队比萨赫勒之星的控球比高出十个百分点,AC米兰更是在这一环上超出红宝石一倍!过于悬殊的实力对比让本就没有悬念的比赛更加索然无味。
归根结底,“世俱杯”的产生本就是国际足联向足球商业妥协的结果:中北美、亚洲甚至非洲足联不甘心每年“丰田杯”数以千万计的转播分成总被欧洲、南美占据,要求将“丰田杯”扩军,变成囊括五大洲冠军队伍参赛的“超级联赛”!但以各洲足联的急功近利为父,以国际足联的优柔寡断为母的“世俱杯”生就注定了扭曲变形,非但比赛质量大打折扣,连之前“丰田杯”积累的品牌效应也被挥霍散失。
和世界杯一样,世俱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足球结合商业”的问题。既然世界杯、欧洲杯都在绥靖商业扩军后降低了比赛观赏性,水平差距更大的各洲俱乐部球队之间的比赛扩军自然具有更大的负面效应。
“不同足球理念,不同文化背景间对抗”本该是世界俱乐部杯赛创立的初衷,但如今却被演绎成了豪门球队肆意杀戮,套钱走穴的舞台,不能不说是世界足坛的一大悲剧。
还记得小时候为了丰田杯飞奔回家的场景,如今再看世俱杯,才知道多年前的丰田杯早已死了……